辨析孟子“大人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惟义所在”

  热度: loading...

孟老夫子有句话,让人费解:
  孟子曰:“大人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惟义所在。”
  流行的译文:
  【孟子说:“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都讲信用,做事不一定都要有结果,只要合乎道义就行。”】
  合乎义,就可以言而无信吗?首先,说谎骗人在有些极端情况被人认为是可以的,比如一位医生向癌症晚期的病人隐瞒病情,说成是早期或者是良性肿瘤,这个感觉是合乎正义的。但是,这也是对有些病人的比较脆弱的心理采取的委屈的做法,真的应该这样做吗?是不是对其承受能力表示怀疑。有些病人即使知道是癌症晚期,也会坦然授受,正常地面对。其次,判断标准是合乎义,而这个标准有些模棱两可,不好把握。比如,一位单亲父亲从高利贷处借钱去炒股,结果全亏了,然后自己生病亡故,留下的所有财产也抵不过所欠的债,那么他的未成年的子女应该偿还债务吗?高利贷者说父债子偿,天经地义,如果你父亲炒股票赚了,你们也是受益人。而子女说根据继承法父亲的债务以遗产来偿还,欠款超过遗产价值的,超出部分不用还。父亲借钱炒股我们不知情,按道理我们不应还。所以,双方都可以认为自己持有“义”,这个标准的不易把握,就会产生“守信”的混乱。
  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中包含的孔子所说一句话: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。原句出自《论语•子路第十三》中子贡和孔子的对话。原文如下:
  【子贡问曰:“何如斯可谓之士矣?”子曰:“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”
  曰:“敢问其次。”曰:“宗族称孝焉,乡党称弟焉。”
  曰:“敢问其次。”曰:“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小人哉!抑亦可以为次矣。”
  曰:“今之从政者何如?”子曰:“噫!斗筲之人,何足算也?”】
  硁,硁是形声字,石为形,巠(jīng)为声。可读为kēng,拟声词。敲打石头的声音。也可读为qìng,指能通过敲击而发出声音的石器。声旁“巠”,是象形字,织布机上的直线。由它组成的字“径”,表示小路,“茎”,表示植物连接根和叶的部分,都含有“直的”意思。这里“硁”表示石头直接相撞发出的声音。“硁硁然”形容人固执、浅薄。
  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流行的解释为“说出的话一定要有信用,行动一定要有结果”。这曾得到朱熹的支持,他说:“小人是一个言必行、行必果的人,不害人、不害己,故圣人犹有取焉”。但是这么一个诚实守信、稳重行事的人,为什么孔子却要评价为“浅薄之人”,是次之又次的人。诚实守信、稳重行事难道不是孔老夫子主张的?即使这样行事稍显呆板、僵化,但也不至于孔子还要加一个语气助词“哉”,认为这类人真是“浅薄固执的人啊!”。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学者的问题。所以依照目前的解释,这两位圣人所言皆是矛盾的。再来看孔子对“守信”是一向重视的,这见于多处他的语录。
  【子曰:“弟子,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】
  《论语•学而》一章中有:
  【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;事父母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】(接近贤德的人要改变表情(,使它庄重、虔敬)。侍奉父母,能尽心尽力;侍奉君主,能献出生命;与朋友交往,说话守信用。(这样的人,)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,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。)
  《论语•为政》中说:
  【子曰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车无輗,小车无軏,其何以行之哉?”】(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,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。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,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,它靠什么行走呢?)
  既然孔子如此重视“守信”,那怎么会在此句中如此差评?更加让人琢磨不透。
  下面拙文加以分析,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出处的这一大段,孔子评价“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”才称得上是“士”,他们要有自发的羞耻心,要能像苏秦一样说动国家合纵连横,功业也是非常之大,惠及广袤的地区。这里强调自发的,主观能动性非常强。看来孔子的“士“的标准非常高,后面两种都是子贡问出来的,在孔子的眼中应该不算士。第二等是宗族、乡党的民众评价为孝悌的人,功业建立在家族层面,比第一种小,而且这类人主观意识要少一些,是得到别人的评价。最末一等“士”是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的人,孔子看来这类人只能在个人层面独善其身了,而且主观能动性更加少,这里的“信”应该倾向理解为是别人认可的“信”,“果”应该理解为客观世界的反馈的“结果”,所以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中“信”和“果”可以做为使动用法来解。“信”是“要让别人相信”,“果”是“要得到结果”。
  再来看孔子其余表达守信的话,一般是说“有”、“无”,比如“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”,“言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”,而在此句中用的“必”,“言必信”就带有强烈的一定要让人相信的意思。而且其余守信的话中都没有紧接着的关于“行”的描述,这句中出现了“行必果”,所以这句“硁硁然小人哉”的评价还是着重给在“行必果”上的,这三字也比较好解释,行动了就一定期望得到一个结果,得到外部客观世界的一个响应。依照这样理解,孔子说的这句话可以解为:
  【说出的话句句一定要让人相信,做出的事件件一定要得到结果,那真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!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。】
  这句话并不涉及对应不应该诚信、稳重的讨论,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正确的事,如前所述孔子也一贯主张言而有信,这里讨论的是说出的每句话都要过分让别人相信,做的每一事都过分地期待回报结果,自己主观上做的微小努力都苛求客观世界给予回应,是属于品德上的贪婪和苛刻。
  接下来,孟子的话也能通畅理解了。
  【孟子曰:“大人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惟义所在。”】
  译文:
  【孟子说:“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都非要让别人相信不可,做事不一定件件非要有结果不可,只要合乎道义就行。”】
  孟子是比较正确理解孔子的话了的。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道义,别人不完全相信,事情不太可能有结果,那也不必强求,这是一种智慧的态度,有德行的人的行为方式。
  


Powered by Gridea | Theme: Fog
载入天数...
载入时分秒...
总访问量:  |   访问人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