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阅

辨析孟子“民为贵”隐含的主张是天子如果危丘民则可被废除
热度: loading...
孟子曰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,得乎天子为诸侯,得乎诸侯为大夫。诸侯危社稷,则变置。牺牲既成,粢盛既洁,祭祀以时,然而旱干水溢,则变置社稷。”(《孟子•尽心下》)细读这段很有意思,孟子周游列国,游说国君们行仁政,可能因为这段话的主题太刺激国君,而引入了社稷之神,因为按照“得乎丘民而为天子,得乎天子为诸侯,得乎诸侯为大夫”的逻辑,民、君(天子)、诸侯、大夫,是依次的,而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又在民和君之间加入了“社稷”,所以顺序应当为“民、社稷、君(天子)、诸侯、大夫”。而孟子说“诸侯危社稷,则变置”,但这之间还有“天子”一环啊!孟子有意避讳了。
况且比君还稍微高贵一些的“社稷”之神在孟子看来都能变置,更何况“国君”呢?
所以还原亚圣的思想这段应为:“民为贵,君为轻。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,得乎天子为诸侯,得乎诸侯为大夫。大夫危诸侯,则变置。诸侯危天子,则变置。天子危丘民,则变置。丘民赋税已完,徭役已服,遵规守纪,然而民不聊生,则变置天子。”
孟子是儒家中最强调民本的思想家,他的以下这段也清楚地表明小民是可以废除天子。
齐宣王问曰:“汤放桀,武王伐纣,有诸?”孟子对曰:“于传有之。”曰:“臣弑其君,可乎?”曰:“贼仁者谓之贼,贼义者谓之残,残贼之人,谓之一夫。闻诛一夫纣矣,未闻弑君也。”(《孟子•梁惠王下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