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析孟子“五谷者,种之美者也”主旨是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+镜像篇

  热度: loading...

  原文:
  【孟子曰:“五谷者,种之美者也。苟为不熟,不如荑稗(tí bài)。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。”】
  译文:
  孟子说:“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豆,这五谷是庄稼中最好的品种,如果不能成熟,反而不及稊米和稗子。仁,也在于使仁成熟罢了。”
  “荑”通“稊”,是一种形似稗子的草,实如小米,叫做稊米。“稗”是一种一年生的禾草,叶子似稻,杂生于稻田中,对稻子的生长有害,其种子称为稗子。
  尽管这种似禾的荑稗没有五谷颗料饱满、美味,但它们的优势在于抗水旱能力比五谷强。在水灾、旱灾频发的北方地区“种之,以备凶年”。(此句引自“孟子不单是舞文弄墨的儒者,他的防灾救灾理论超越时代,至今有效_风闻https://user.guancha.cn/main/content?id=554104”)可见荑稗只是比五谷差,但是并不是毫无意义。有人认为文章是说:
  【“仁的价值,也在于使它成熟,否则它就像不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意义。”这则选文主要阐述了仁的本质所在,即仁不成熟则无意义。】
  我不知其所云,“不成熟的五谷”并不是“无意义”,它只是不如或者类似荑稗罢了,还是也可以充饥的。再者文章的主旨并未涉及到“仁的本质”这么深远的问题,连“仁的价值”似乎也未涉及。理解这句话还是要牢牢地从孟子的性善论这个基点出发,每个人是有善端的。文章的主旨是:“某些人原本可以成为君子,却因为后天环境的制约,教育的不良,而成为了道德平庸的普通人。”实际上,也可以推导出:人性原本是善,但是因为环境的制约让善端没有“扩而充之”,才受外部世界的邪恶入侵成为坏人。
  孟子主张人性全善,但是我以为必须正视人性中的恶。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,善恶并存,无时无刻不在相互斗争,转化,所以姑且做镜像篇如下:
  稗草者,种之恶者也。苟遇沃土,农人不除,则簇簇然,其势胜五谷。夫恶亦在除之而已矣。

写于2021年7月


Powered by Gridea | Theme: Fog
载入天数...
载入时分秒...
总访问量:  |   访问人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