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析孟子“致为臣而归”他为什么要拒绝齐王“独尊孟术”的请求

  热度: loading...

  {【原文】孟子致为臣而归①。王就见孟子,曰:“前日愿见而不可得;得侍同朝,甚喜;今又弃寡人而归,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?”
  对曰:“不敢请耳,固所愿也。”
  他日,王谓时子②曰:“我欲中国③而授孟子室,养弟子以万钟,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⑤。子盍为我言之?”
  时子因陈子(6)而以告孟子,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。
  孟子曰:“然,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?如使予欲富,辞十万而受万,是为欲富乎?季孙(7)曰:‘异哉子叔疑(8)!使己为政,不用,则亦已矣,又使其子弟为卿。人亦孰不欲富贵?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(9)焉。’古之为市也,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,有司者治之耳。有贱丈夫焉,必求龙断而登之,以左右望,而罔市利。人皆以为贱,故从而征之。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。”
  【注释】①致为臣而归:指孟子辞去齐宣王的客卿而归故乡。致,在古代有“致仕”、“致禄”、“致政”等多种说法,其中的“致”都是“归还”的意思.②时子:齐王的巨子。③中国:在国都中,指临淄城。“中”在这里是介词,“国”即国都。④万钟:钟,古代量器。齐国量器有豆、区、釜、钟四种。每豆四升,每区四斗,每釜四区,每钟十釜。万钟为六万四千石. ⑤矜式:敬重,效法。(6)陈子:即孟子的学生陈臻。(7)季孙:赵歧注为孟子的弟子,朱熹则认为“不知何时人”。(8)子叔疑:人名,与季孙一样不可考。(9)龙断:即“垄断”。原意是名词,指高而不相连属的土墩子,后逐渐引申为把持、独占。(10)丈夫:对成年男子的通称。
  【译文】
  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。齐王专门去看孟子,说:“从前希望见到您而不可能;后来终于得以在一起共事,我感到很高兴;现在您又将抛弃我而归去了,不知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够相见?”
  孟子回答说:“我不敢请求罢了,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。”
  过了几天,齐王对臣下时子说:“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孟子,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,使我们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。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?”
  时子便托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。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。
  孟子说:“嗯,那时子哪里知道这事做不得呢?如果我是贪图财富的人,辞去十万钟傣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,这的是想更富吗?季孙曾经说过:‘子叔疑真奇怪!自己要做官, 别人不重用,也就算了嘛,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。谁不想做官发财呢?可他却想在这做官发财中搞垄断。’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,本来不过是以有换无,有关的部门进行管理。但却有那么一个卑鄙的汉子,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,左边望望,右边望望,恨不得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捞去。别人都觉得这人卑鄙,因此向他征税。征收商业税也就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了。”}
以上引自百度。

  我对“如使予欲富,辞十万而受万,是为欲富乎?”不同的理解是孟子不否定一个人想要富贵。“如使”可以连接起来,表示“假如”,此句意思是“假如我想要富贵,推辞多的十万而接受少的一万,这样是想致富吗?”如果理解为齐王“如使予欲富”,齐王如果想使我富有,那么“欲”字是多余的。而且就这《公孙丑章句下》中后面有一则是【孟子去齐,居休。公孙丑问曰:“仕而不受禄,古之道乎?”】孟子明确回答:“非也!”,然后论述自己离开齐国的真正原因是齐王只想把自己当做门面,一件摆设,把自己做为一个道德模范供奉起来。而不是真正想要实行孟子的仁政主张,“仁者无敌”而王天下。他想做的是“顶梁柱”,所以孟子很失望。他认为如果接受了齐王的做模范的邀请,而不是做宰相去治国安邦,宏济斯民。那就像一个想致富的人委屈自己受一万而辞十万,于心有不甘啊!
  孟子并不排斥金钱,并不视其如粪土。孟子引用季孙议论一个人的话:“子叔疑真是奇怪啊!让自己参政,不被王任用,那就算了吧!但是他又让他的子弟去做卿。”这个事例的引用,孟子是为了肯定大多数人想要追求富贵,他并不否定子叔疑的做法,接着孟子总结:“人亦孰不欲富贵?”而且用反问来加强语气强调“没有人不想富贵”。以前的方家总把这句归为季孙所言,唯恐给孟子沾上求富贵、贪财的边,但是孟子对于合乎道义的富贵是不反对的。一是他的衣服历来很讲究。二是不惜重金为母亲置办精美的棺椁,以致于办理这事的学生都向孟子发问:“是否木料过于精美?!”另外,他的理想社会中,老者有肉吃,有丝绸衣服穿,这不是让人人都富贵吗?最后,仅凭他在下文中对“垄断”这种独特的高级的商业现象有所认识,可猜测他也可算那个时代的经济学大家了。垄断资本主义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,美国也仅仅在1890年才制定出世界上第一部《反托拉斯法》,也称《谢尔曼法》,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来了垄断的概念,可见他对经济,对市场交易有深入的认识。这样一个那个时代的“经济学家”是不太可能反对通过合理手段而致富的。顺带一提,孔老夫子在这方面远不如孟子,他欣赏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的颜洲,“奢则不孙,俭则固。与其不孙,宁固”,“饭疏食,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,“君子忧道,不忧贫。”孔子重视精神素养的提升,而太看轻物质。孟子提倡不太过分的追求物质、适当的财富、生活的便利,这也是正当的。从整个人类生存的威胁来看,如果某一天真有外星生物入侵,假如不发展坚船利炮,又拿什么来抵抗呢?地球环境如果恶化,或者即将受到小行星撞击,人类用什么飞船逃离地球呢?没有物质的协助人类无法在这种情况下生存。孔子的观点其实有点类似道家、佛家的虚无思想,有遁世的倾向。
  孟子非常肯定“人皆欲富贵”,但是紧接着话锋一转“而独于富贵中‘有私’龙断焉”。引出本文的主旨,对搞垄断阻碍大家致富的人严厉批评。“有私”是有私心的那一个人,而在社会财富中就有这么一个有私心、贪婪的人在此搞垄断。古代的集市,人们以自己所有的换自己没有的,互惠互利,合理合法,所以国家设立市场,促进公平交易。而有“贱丈夫”,无耻的人,一定要追求垄断一项商品的买卖才来到市场上,让其他卖家空着手,无事可干,而自己把市场利润一网打尽。垄断在现代社会中是指利用自己的强大实力挤压与他竞争的同行,使其破产,而后一家独大,再高价卖出商品,谋取非正常利润。这让同行商家无路可走,广大顾客也必须付出更高的价格,当然人人不满意,“人皆以为贱”,所以就“征讨”他,责备他。人们讨厌商人,征讨商人就是自这个一心垄断的无耻商人开始的。(前人把“征”理解为征税,但是“人皆以为贱,故从而征之”,不是每个人都有征税的权力的,所以不通顺。)
  至此,文章的字面意思算是明白了,但为什么孟子要批判这位搞垄断的“有私”?他想进一步表达什么?这儿我有两种解读,最大的可能是“有私”指孟子自己。齐王想在齐国国都临淄中选一块最好的地,盖成宫殿,让孟子设馆讲学,并且供给门人、弟子丰厚的工资,目的是让诸位高官和国人都以孟子为学习的楷模,拜圣人为师。当时齐国是第一大国,齐王这个宏大的构思还是比较诱人的,相当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。在孟子的时代,学术流派很多,相互并存,有与孟子针锋相对辩论人性的告子(告子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,孟子认为可以为善),还有杨朱、老子、墨子、管子,可谓百家争鸣。而如果齐王将孟学视为正统,让国人皆以为模范,那么必然禁绝其他各家思想,孟学就一家独大,孟子认为自己就成为在学术思想上的垄断者,也必然遭到众人的唾弃,故回答:“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?”(时子难道不知道齐王这个独尊我为大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吗?)
  另一种比较小的可能是“有私”指齐王。封建社会,“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王拥有对国家的最高统治权,包括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的支配权,是九五至尊,绝对的垄断者。历史上的最高统治者除极少数励精图治的,大多数是自私、狭隘、贪得无厌的昏君、暴君。比如明万历帝朱翊钧,因为立哪一位儿子为储君与阁臣的意见不一致,就赌气二十多年不上朝听政,不与臣下见面。还四处要钱来花,甚至经常派出宫中的太监到全国各地搜刮钱财,得之则喜,不得则怒,甚至廷杖不得力的宦官。这样的王不顾自己所“牧”之民的死活,一心敛财,不是垄断的“贱丈夫”吗?孟子认为这样的昏君就是独夫民贼,是可以人人得而征之,诛之的。如在梁惠王章句中【齐宣王问曰:“汤放舛,武王伐纣,有诸?”孟子对曰:“于传有之”。曰:“臣弑其君,可乎?”曰:“贼仁者谓之‘贼’,残贼之人谓之‘一夫’。闻诛一夫纣矣,未闻弑君也”。】
  

写于2023年6月21日


Powered by Gridea | Theme: Fog
载入天数...
载入时分秒...
总访问量:  |   访问人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