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孟子“好名之人,能让千乘之国;苟非其人,箪食豆羹见于色”“其人”指君子
热度: loading...
原文【孟子曰:“好名之人,能让千乘(shèng)之国;苟非其人,箪(dān)食豆羹见于色。”】《孟子•尽心章句下》
当下常见译文【孟子说:“喜好名声的人能够谦让一个有千乘兵车的国家,如果不是这样的人,即便是叫他让出一碗饭、一碗汤,他也会表现出不高兴的神情。”】
【喜欢好名声的人能辞让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;但如果不真是能看轻富贵的人,一筐饭,一碗汤的得失也会让他变颜变色。】
这种理解有问题,一是“好名”是不好的,孟子是批评这类伪善的小人,而这儿理解为孟子是赞赏这类人。二是依照流行的解释,“珍惜”名声的人能让出千乘之国,而不是这样的人,让出微小的饮食就不乐意,这两类人是这么极端,这之间难道就没有稍微平衡一点的,处于中间地带的人吗?而大多数人恰是中庸一些,他让出房子给街边的乞丐是不太可能的,如果是施舍自己多余的衣服,或者一餐米饭还是做得到的。
“箪食豆羹现于色”,这句要结合孔子的话来理解,孟子是读过论语并接受其大部分思想的。孟子在这句论述中化用了《论语•雍也》中的话:“贤哉!回也。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!回也。”孟子是说那个人自己吃差的饮食,而不是指让出很少的物质。
我的理解为:
【孟子说:“贪恋名声的人能够让出一个有千乘(shèng)兵车的大国,但是(他们中)如果不是真正道德高尚的人,(自己被迫吃)一碗饭、一碗汤(这样差的饮食)就会表现出不高兴的神情。】
“其人”不指前述“好名之人”,而是指“真正有德行的人”。有些人让出巨大的财富、煊赫的权势为的是求得好名声,比较伪善,但是让他们自己吃得低劣,物质上匮乏一些,就受不了。孟子批判了这种表面光鲜,但是骨子里自私的虚伪者,不关已身的多余的财、权可以分出来一些,但是在克扣自己切身相关的物质供养时没有颜回那样的“乐”,那种实现了道的“乐”,这种人又怎么能实现孟子的“舍生取义”呢?孟子的想法可能比当下流行的解释来得深刻,他洞察人性的阴暗面。
2022年2月
网上也有不少人倾向这种理解,放在下面大家借鉴。 (我们现实生活来讲,很多人乐于做善事、做功德、捐款,看似非常高尚。 但只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,他们做了好事之后一定要留名,而且有的时候会下很大心思搞宣传。 而你但凡侵害到他的利益,他立马就会翻脸,因为他们这些行为全是为了一己私利。 这也就是孟子提到的“苟非其人,箪食豆羹见于色”。) 百家号“人生本相”《其实很多高尚的行为,都是“假高尚”》 发布时间: 2021-03-20 17:58 (慷慨大方,高调作秀的人并不少,在有海量的财富做基础的情况下,让出“千乘治国”并不是件太难的事情。但要看一个人,关键是看他穷得只剩下一碗汤的时候,还愿不愿意为饥饿的你匀出半碗来。)刘黎平《千乘之国与一杯饮料》2010年8月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