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双亲庇护雏鸟联想人的“个体性”和“类群性”
热度: loading...
一直在纠结一个命题:作为一名教师,是应该关心学生更甚于自己的子女。如果没有做到,算不算自私?算不算恶?也就是应该先“及人之幼”,还是应该先“幼吾幼”?
一次偶然的经历帮助我廓清了认识。公路旁有一片茂密的树林,人行道就在下面穿过。道中有一只雏鸟,羽翼未丰,呆立在那儿不动,好像刚从窝中掉出来,有点懵懂。而就在它头上三四米高的树枝上有两只大鸟,他们十分焦急,观望着小鸟。此时,恰巧有个男青年看到了雏鸟,用手机拍了它,并关爱地用手碰了一下它的头,看到这个动作,两只大鸟在树丛中上下翻飞,十分聒噪,以为他要伤害到小鸟。然后,他就要离开了,我对他说:“这两只大鸟肯定是它的爸妈。”他说:“肯定是”。我准备将这个胆怯的小调皮送到道旁的灌木丛中,那儿更隐蔽,对它更安全。路过的顽劣小孩和附近溜达的猫都是这只鸟的威胁,我只是想在我离开这儿之前做一件好事而已。当我的双手将要碰到它时,这小鸟还是呆立不动,此时,那双亲在我头上飞舞,拼命尖厉地叫着,狂扇翅膀,似乎要啄到我了。有一只还落到地上距离幼鸟仅一米多的地方,对我示威。无奈我体型比它们大很多,它们只有退却了。我捧起小鸟,把它往灌木中一送,它一跳一跃不见了踪影,它的双亲一直在那片区域的树丛中飞着,呼唤着。情景着实让人感动。
这件事亲历的事加深了我对人性的认识,不是别的生物来保护雏鸟,也不是别的大鸟来保护,而是这只鸟的亲生父母。动物是存在这种对自己抚养的儿女的特殊感情的,有犊子之情。所以要承认人性中爱自己的子女胜过别人的子女这个性质,这不是自私,这是人性中合理的构成,我称之为“个体性”。是正当的人性,也是“善良”。这里肯定的是“老吾老”,但是要着重强调的是人性还有另一方面,要力所能及的“以及人之老”,关爱别人的父母,正如孟子所言: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。“以及人之老、幼”也是人性,我称其为“类群性”,要去仁民爱物,使人类可以可持续发展。这个方面是以整个人类这个种属的范畴来考量,而不是以个体的存在和发展来考量。“类群性”也并非人类所独有,在高级灵长类动物猴和猩猩的群体中,孤儿是有很大可能被其他成年雌性哺育的,这个做“后妈”的行为也是善举,可以有利于群落的壮大。
所以有一部分人总说“衣冠禽兽”、“禽兽不如”,好像动物是野蛮、原始,比如就拿孟子来说,他的离娄下中“孟子曰: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,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舜明于庶物,察于人伦,由仁义行。非行仁义也。”历来解读者都认为主旨是:“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懂得义理,而禽兽不懂。人兽之别仅此一点,但这一点正是人与兽的根本区别”。其实不然,猴群、猩猩群中的很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共同的地方,它们中也有善行、义举,如张载所言:“大本一源”。从反面角度说,有一部分人的行为远超动物的残忍,比如人彘,将仇人煮汤,食肉寢皮。而且破坏力也很大,比如日本上空原子弹的爆炸、奥斯威辛集中营,所以人类很多时候应该谦虚地坦承:自己真的是“禽兽不如”!
当处理不好这两种人性的关系,只偏向一方就会产生问题。如一位老师全副精力花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,报艺考班,托关系请名师,为送孩子艺考频繁请假。甚至为陪读而直接请长假,把自己的学生的命运不当回事,因为那是别人的孩子。一心只顾自己的孩子的成长,而不关心别人孩子的成长,哪怕分出万分之一的爱也不乐意。再如一位医生,如果亲人生病就上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案,开价廉、药效好、副作用小的药,而面对将生命托付给自己的病患,就用上各种昂贵的治疗手段,用高价而且副作用大的强效药,为了牟利而去伤害别人的身体。这些都是只为自己,而不顾别人发展的偏激行为,自私自利、冷漠无情。但是,处理不好这两种人性的关系的另一个极端是公而无私,全副精神去操心众人的事,对家人毫不关心,不管子女的培养,很少和父母联络感情,连家都几年不回,对这些至亲的生老病死也不闻不问,这也被认为是另一种不近人情,另一种冷漠,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如此麻木,对相亲相爱的妻子如此绝情,那么他的为公是真有仁爱之心,还是沽名钓誉,要打个大问号。
大公无私是违背人性的,因为人有“个体性”,追求自己的个体发展是合理的,爱自己、以及自己的亲人是合理的,要求绝对地去爱别人,要求绝对无私,不符合人性。如果每一个个体都无私有的东西,那么哪儿来公有,如何“合私以成公”?人民公社时期就违背了这个人性的合理构成,国家将私人种的土地收回,要求社员都去种公田,要求人只爱别人,不为自己,但是结果是效率很低,土地收成差,人们食不果腹。但是一旦包产到户(将土地分到各农户),这是“分公以成私”,人有了自己的土地,能更直接为自己及亲人造福时,人的“个体性”有了存在的空间,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,效率提高。大家不但解决了自己的温饱,最后还能抽出一部分租税上交,国家也就富强了,集众私以成大公了。反方向的推演是“完全的自私”也是违背人的“类群性”,如果人人都想躺着吃喝,不肯起床劳作,那么哪儿来食物呢?有人会说由机器人来做吧,但是在这样一个人人自私自利的社会,没有人愿意为他人付出劳动来制造机器人啊,所以这样的人类是会灭亡的。人们为别人工作,取得报酬,再让自己生存下去,甚至有比较好的生活品质,实质是一种互助,是一种交换。而且,人也有责任为了人类,为了一个群体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,甚至极端情况下奉献个体的生命换回族群中大量其他个体的生存。这样公有了,那么才可以“分公以成私”,人类很多宏大的事业,能带来巨大福祉的事,必须合众私以成事,然后有了效益后,可分公以成私,所以适度地把握为私和为公,能起到公和私相辅相成的作用,在不断的“分公以成私”、“合私以成公”的循环往复中(没有先后顺序,这儿也可以写成“合私以成公”“分公以成私”),人类得以发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