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讨朱熹解释孟子“自反而不缩”的错误_高中和原创

  热度: loading...

  《孟子•公孙丑上》上中有“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;自反而缩,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”
  关于这句一直流行的解释是:
    “反省自己觉得理亏,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,我难道就不害怕吗?反省自己觉得理直,纵然面对千万人,我也勇往直前。”
  《孟子•公孙丑上》原文如下:
  公孙丑问曰:“夫子加齐之卿相,得行道焉,虽由此霸王,不异矣。如此则动心否乎?”孟子曰:“否!我四十不动心。”曰:“若是,则夫子过孟贲远矣。”曰:“是不难,告子先我不动心。”曰:“不动心有道乎?”曰:“有。北宫黝之养勇也,不肤桡,不目逃,思以一豪挫于人,若挞之于市朝,不受于褐宽博,亦不受于万乘之君;视刺万乘之君,若刺褐夫,无严诸侯,恶声至,必反之。孟施舍之所养勇也,曰:‘视不胜犹胜也;量敌而后进,虑胜而后会,是畏三军者也。舍岂能为必胜哉?能无惧而已矣。’孟施舍似曾子,北宫黝似子夏。夫二子之勇,未知其孰贤,然而孟施舍守约也。昔者曾子谓子襄曰:‘子好勇乎?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。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;自反而缩,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’孟施舍之守气,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。”
  而我认为合理的解释:
  “(在战争中面对敌人时)如果反省自己而理直,那么我虽然是普通布衣,也不会害怕啊;反省自己而理亏,虽然我是拥有千万人的力量的国君,但是我却要避开。”
  这段话放在公孙丑一文中是为了对比北宫黝、孟施舍的斗勇斗力的勇,而凸显孔子以所行事情的是否正义做为标准的勇,这个勇是清醒的、理智的勇,而且它是来自于人的内心,是心志的力量。
  以往的错误解释把孔子假定成面对一位普通良民、百姓要害怕的人,他害怕的原因从何而来?即便是为了正义而果敢向千万的敌人冲去,这样的英雄主义举动似乎也不是温文尔雅的老夫子所为,况且孔子是不太肯定战争这个事物的,认为就连刑罚也是因为教化不足而采用的下策。
  “吾不惴焉”依照以往还有解释为“反省自己觉得理亏,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,我也不会吓唬他。”老夫子平白无故去吓唬一个小老百姓干什么?如果反省自己不理亏,那就应该去吓唬他?所以,以前的解释疑云密布。
  关键点是对缩字的理解。宋代朱子对这个字的解释非常误导人们对这整句的理解。
  缩,乱也。――许慎的《说文》。
  朱子曰:“许书之乱字皆治也,理也。此说解及尔雅之乱,正谓治理。”比较生硬地解释缩为“直也”。我不得要领,“乱”字怎么就是“治理”了?有词叫“治乱兴衰”,意思应该是“盛世、乱世、兴起、衰败”,这个乱字怎么说也是“不治理”、“治理不好”的意思。朱子有牵强“治理”到“直”的嫌疑。下面引用知乎网站城峰的论证【缩,物不申也,乱也。原意是没有编扎实的绳子,编过绳子的都知道:编得好的绳子,里面是很紧实的,外观很硬直(申字的取象来源,当然申字那一竖代表概念最大化是宇宙大能的下行)。不紧实的绳子就象乱麻,乱摊在地。这里引申为思路、谋划象编绳子一样打理、编制得紧实与否。】
  简书网站陈茀茀的论证【《说文》释,“乱也”。糸,细丝,与绳索有关。本义,捆束;引申义,不直。段玉裁注“通俗文曰,物不申曰缩,不申则乱,故曰乱也。”】
  所以,反省自己时觉得自己的思想不紧实,理亏,是谓“缩”。
  另外,对于“往”字的释义,因为要解释孔子为面对千万敌人而不惧怕的英雄形象,所以这个字在以往都解释为“一往无前”,但请注意往字还有逃跑,逃亡的意思。
  【欲为天下者,必重用其国,欲为其国者,必重用其民,欲为其民者,必重尽其民力。无以畜之,则往而不可止也;无以牧之,则处而不可使也;远人至而不去,则有以畜之也。民众而可一,则有以牧之也。见其可也,喜之有征。见其不可也,恶之有刑。赏罚信于其所见,虽其所不见,其敢为之乎?——《管子•权修》。注:往,“谓亡去也。”】
  古代讲治理百姓都是牧民,当没有好的条件喂养这些牛羊时,它们就会“往而不可止也”,四处逃亡而不能制止。所以,新的注解中,当觉得自己动机是邪恶的时,虽然有力量去达到,但也要主动退却、避开。这看似不那么光彩、雄壮,但实际上是智慧、明达的,更为坚实。
  文章中第一句是假设孟子做齐车的宰相,也算是能拥有支配千万人的力量吧!所以孟子在此篇中着重强调对君相这样的上位者而言,一定要约束、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正义。而且在文末也有另一句明确的证明,“不如曾子之守约也”,这里“约”是约束自己,也就是再次总结真正的大勇不是蛮力的勇敢,好勇半狠的勇,如北宫黝,也不是有必胜的决心,内心不惧怕的勇,如孟实施,而是坚定约束、反省自己的勇。所以文章的主旨即为“守约的勇才是大勇”。
  朱子为什么要把“缩”解释为“直”,牵强附会呢?个人揣测他不想把受人尊敬的孔子,或者是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偶像的孔子描绘成一位原本计划做某事,而中途退却、逃跑的人,而是要塑造成如果反思觉得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,就排除万难,即使面对千万敌人也坚决与之斗争,慷慨赴死的英雄!虽然这样理解符合孟子的“舍生取义”,但却忽略了本篇的主旨是讨论什么是“大勇”?“守约”的勇才是大勇。

【正文完。写于2019年4月。】

  下面附录上引用两位作者的全文,他们的论证相当有说服力。请诸君共赏。
  
   [缩,乱也。――《说文》。朱曰:“许书之乱字皆治也,理也。此说解及尔雅之乱,正谓治理。  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;自反而缩,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 ——孟子•公孙丑上解释众说纷纭,坠人云雾。“反省自己觉得理亏,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,我难道就不害怕吗?反省自己觉得理直,纵然面对千万人,我也勇往直前。”即其一种,不敢苟同。“自反而不缩”的“缩”,如何解释,关键。东汉赵歧注“义也”,南宋朱熹注“直也”,余不取。《说文》释,“乱也”。糸,细丝,与绳索有关。本义,捆束;引申义,不直。段玉裁注“通俗文曰,物不申曰缩,不申则乱,故曰乱也。”正确。所以,“缩”即缩恧之谓也。词不强理不直,理亏心虚,方缩。“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。”其意:自省理直,一介草民,坦然自得。“自反而缩,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”当为:自知理亏,虽千万人赞同我,知错必改。“往”,朱熹释“往而敌之”,错。敌从何而来?牵强。迁善改过,不再固执己见,心甘情愿投降对方,即往也。"毋固,毋我”,孟子之大勇也。
  作者:陈茀茀
  链接: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5796031dcb5a
  来源:简书]
  
  
  [城峰
  缩,物不申也,乱也。原意是没有编扎实的绳子,编过绳子的都知道:编得好的绳子,里面是很紧实的,外观很硬直(申字的取象来源,当然申字那一竖代表概念最大化是宇宙大能的下行)。不紧实的绳子就象乱麻,乱摊在地。这里引申为思路、谋划象编绳子一样打理、编制得紧实与否。
  孟子中这句话引用孔子原述,很少有人正确理解过,基本是胡说八道。
  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;
  不断地反省后,确定自己判断和计划是很扎实的是符合当下实情的,那么即使自己位卑言轻,也没什么好担心畏惧的,应表述出自己的思想;
  自反而缩,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
  这句引用很多,如按市面解,孔子就一匹夫之勇的傻缺。往字,从没正确理解过,《易》中往字颇多,往字的理解要从[主]开始,"先迷后得主"的主,画的是三条阳气汇入于[土],是进气成长的概念,精神上粹炼。
  不断地反省后,不能确定自己判断和计划是扎实的,那么即使自己位高权重,是管有千万人的王或诸侯,也应该进一步拟议方案整理自己的思路,而不是盲动。
  此句话之前孟子说到“不受于褐宽博,亦不受于万乘之君“,[褐宽博]对比[万乘之君]。这里[褐宽博]对应[千万人]。[千万人]只是换了种说法,概念与[万乘之君]一样。按上下是能够从逻辑上推理出来。主要是谈勇,给人以错觉,再加上后世地位高的人错解释,以致以讹传讹,把孔子搞成一拿刀杀向千万人的莽夫。实质还是文明传递的断裂。
  编辑于 2017-12-27
  “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?自反而缩,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”里面的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 - 知乎
  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9437522?from=profile_question_card
  ]
  《孟子》的原文
  公孙丑问曰:“夫子加齐之卿相,得行道焉,虽由此霸王,不异矣。如此则动心否乎?”孟子曰:“否!我四十不动心。”曰:“若是,则夫子过孟贲远矣。”曰:“是不难,告子先我不动心。”曰:“不动心有道乎?”曰:“有。北宫黝之养勇也,不肤桡,不目逃,思以一豪挫于人,若挞之于市朝,不受于褐宽博,亦不受于万乘之君;视刺万乘之君,若刺褐夫,无严诸侯,恶声至,必反之。孟施舍之所养勇也,曰:‘视不胜犹胜也;量敌而后进,虑胜而后会,是畏三军者也。舍岂能为必胜哉?能无惧而已矣。’孟施舍似曾子,北宫黝似子夏。夫二子之勇,未知其孰贤,然而孟施舍守约也。昔者曾子谓子襄曰:‘子好勇乎?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。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;自反而缩,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’孟施舍之守气,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。”
  百度百科的翻译
  公孙丑问道:“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,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,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,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。如果这样,您动心不动心呢?”孟子说:“不,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。”公孙丑说:“如果这样,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。孟子说:“做到这点不难,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。”公孙丑问:“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?”孟子说:“有。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:肌肤被刺不退缩,双目被刺不转睛;但他觉得,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,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;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,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;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;毫不畏惧诸侯,听了恶言,一定回击。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,他说:‘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;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,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,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。我哪能做到必胜呢?能无所畏惧罢了。’(培养勇气的方法,)孟施舍像曾子,北宫黝像子夏。这两人的勇气,不知道谁强些,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。从前,曾子对子襄说:‘你喜欢勇敢吗?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:反省自己觉得理亏,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,我难道就不害怕吗?反省自己觉得理直,纵然面对千万人,我也勇往直前。’孟施舍的保持勇气,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。”
  这篇是在读到《曾国藩家风》一书时发现有误所写的。此书2016年10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,作者是青年学者姜志勇和孔珍珠。所以我也归入曾国藩的研究文章一类。
  新浪名高中和,百度名all4you3,QQ472351407。欢迎探讨。已经翻译《Tseng Kuo-fan in Peking曾国藩在北京 1840-1852:他的经世和改革思想_Han-Yin Chen Shen著》《曾国藩和刘传莹_Hellmut Wilhelm著_高中和译》。如果要复制或全文引用,请点赞或在评论中说明一下。
  


Powered by Gridea | Theme: Fog
载入天数...
载入时分秒...
总访问量:  |   访问人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