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直升机型父母的教育惨案(李太后、张居正教育万历皇帝朱翊钧)
热度: loading...
改编自《万历帝生母李太后:支持帝师张居正,管教儿子甚严,效果如何?》
作者弋尘读书 2021-10-08 08:35
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713009649003438224&wfr=spider&for=pc
【方括号中文字为我所加】
在古代的后宫女子中,万历帝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算得上一个幸运儿,她本是裕王府的一名宫女,因为美貌受到裕王倾慕,生下朱翊钧,被册封为贵妃。
她也是一个善良的女子,与备受丈夫冷落的陈皇后相处融洽。
朱翊钧九岁即位后,她被尊为太后,为了培养儿子成才,李太后几乎倾尽全力,她让博学多才的张居正担任帝师,她是一位严厉的母亲,动辄让皇帝长跪,每当上朝时,五更便亲自叫皇帝起床,可是她对孩子的教育如此用力,最终效果如何呢?
万历帝亲政后,残酷清算老师和功臣张居正,他长达二十余年不上朝,消极对抗群臣,不郊【祭祀土地神】、不庙【祭祀祖先】、不朝【不上朝】、不见【官员】、不批【奏折】、不讲【请老师讲课】【完全是一位旷工皇帝】,明朝的实力逐步下滑。
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?费了那么大劲培养孩子,为何却收效甚微,甚至适得其反呢?
一、隆庆帝的李贵妃
明穆宗朱载坖是嘉靖帝朱厚熜的第三子,陈氏被选为裕王继妃。陈氏是通州人,他的父亲陈景行是锦衣卫副千户。隆庆元年,陈氏被册立为皇后。
陈皇后虽然容貌秀美,却并不受宠,曾于嘉靖三十六年生下了一个女儿太和公主,却在三岁时不幸早夭,后来再也没有生育。
陈氏是位贤德的皇后,隆庆帝登基后纵情声色,陈皇后婉言劝谏,隆庆帝不仅没听,还大发雷霆,对她心生厌弃,以无子多病为理由令陈皇后迁居别宫。
陈皇后忠言获罪,心情郁闷,疾病缠身,隆庆帝却趁机让他搬离坤宁宫,似乎有意废后。
万历帝朱翊钧的生母李贵妃原本是陈皇后的宫女,出生于嘉靖二十五年,比隆庆帝朱载坖小九岁,她是顺天府人,传说她的名字是彩凤【这个名字就证明家族文化水平不高】,十五岁时被选入裕王府,后来从宫女升为侧妃。【李贵妃是来自于草根,父亲据说是泥瓦匠,因为家境贫困,把女儿卖到裕王府,做了陈氏身边的丫头,地位最低的一等“都女”。识不了几个字,文化相当低。李彩凤的文化素质低决定了她的教育理念,决定了她孩子万历的性格,也很大程度决定了明王朝走向衰弱的命运。所以对个人而言找配偶一定不要太看重长相,要看重内在的修养,不然像她这样再怎么努力培养孩子,但仍然不得法,是拔苗助长。对一个皇族而言,更为至关重要,明朝后期的皇帝许多就是由普通宫女被偶然临幸所生,真是纵欲的产物,素质极低下,比如那个一月皇帝朱常洛和这个万历。(清朝的皇族要好得多,娶的皇后基本上皇族或者重要大臣的女儿,名门之秀,素质比较高。)】
嘉靖四十二年(公元1563年),十七岁的李氏为隆庆帝生下了一个儿子,这便是后来的明神宗朱翊钧。
万历帝是隆庆帝的第三子,隆庆帝登基时,他的长子和次子均已去世,万历帝是他唯一的儿子,母凭子贵,李氏被封为贵妃,地位仅次于陈皇后。
隆庆二年,李贵妃再次产子,这便是潞王朱翊镠,他比万历帝小五岁。隆庆帝虽然后宫妃嫔众多,但是子嗣并不多,只有李贵妃所生的两个儿子,因此,李贵妃当时的后宫地位可想而知。
不过,李贵妃是一个善良的女子,在陈皇后遭皇帝冷落的时候,并没有仗势欺人,也没有趁机劝说皇帝废后,还让万历帝每天去给偏宫向嫡母问安。
陈皇后膝下无子,十分喜欢这个孩子,缠绵病榻之际,听见万历帝的脚步声,便高兴地强行起身。
陈皇后和李贵妃这两个善良的女子,在后宫和睦相处。
隆庆六年五月,隆庆帝在乾清宫病逝,年仅三十五岁,长期的纵欲享乐掏空了他的身体,病重弥留之际,他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听取妻子的劝谏?
二、配合帝师张居正,严厉管教皇帝
万历帝即位后,尊嫡母和生母为皇太后,此时他只有九岁,无法处理朝政。
陈太后和李太后同心协力,主持政务,任命张居正为内阁首辅,此时李太后二十六岁。
万历帝天资聪颖,乖巧懂事,自幼深得父亲的喜爱,四岁时便被册立为皇太子,五年后正式出阁就学,父亲为他准备了豪华的师资阵容,可是两个月后,隆庆帝便去世了。
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后,推行改革的同时也担负起了对万历帝的教育职责,他奏请李太后搬到乾清宫,照顾万历帝的起居。
张居正认真教导,忠心尽职,万历帝逐渐对张先生心生信任和依赖,他勤奋学习,苦练书法,希望得到张居正的称赞和鼓励。
有一天,万历帝对张居正说,他打算给张先生和九卿官员各写一幅字,张居正却告诫他,没必要花太多精力练习书法,还列举了梁元帝、陈后主、隋炀帝、宋徽宗等亡国之君的事例,提出应跟贤良君主学习治理之道。【万历二年闰十二月十七日丁亥,上御文华殿讲读。上召辅臣张居正于暖阁前,亲洒宸翰,大书“弼予一人,永保天命”八字以赐。
次日,侍讲读,居正因奏:“皇上数年以来,留心翰墨,昨仰睹赐臣大书,笔力遒劲,体格庄严,虽前代人主善书者,无以复逾矣。但臣愚见,窃以为帝王之学,当务其大,自尧舜以来,至于唐宋,所称英贤之主,皆以其修德行政、治世安民,不闻有技艺之巧也。惟汉成帝知音律,能吹萧度曲;六朝梁元帝、陈后主、隋炀帝、宋徽宗、宁宗皆能文章、善画,然皆无救于乱亡。可见君德之大,不在于技艺之间也。今皇上圣聪日开,正宜及时讲求治理,留心政务,以圣帝明王为法。若写字一事,不过假此以收放心而已,虽殚精费神,直逼钟王,亦有何益?”
上曰:“先生说的是。朕知道了。”
小皇帝的书法的确写得还是可以的,他虽然近一年的时间内十天半月喜欢写字赐给群臣,或者给新修的楼宇写匾,但是这也都还是好的爱好。如果发展下去,可能有极高造诣。只要不整天写字,影响学其它,张先生犯不着这么一味打压。写字也不是“技艺之间”,是内心的修练,能提升修养。】
只是想赐给大臣一幅字,便被张先生与亡国之君联系在一起,这种强势的训诫使孩子脆弱的自信受到打击。
有一次,万历帝读《论语》时,错把“色勃如也”读成“色背如也”,张居正厉声道:“当作勃字”。听到张先生声如雷鸣的纠正,万历帝“悚然而惊”,在场的大臣和陪读的学生吓得脸色都变了。【相当于当着全班严厉批评,这让小万历面子如何放,张居正老师符合教学规律的做法微笑着先首肯万历读得字正腔圆,再批出个别字的错误。张老师对这个学生决不温文尔雅。有点像是在立自己的威风,让其他大臣和小皇帝害怕。】
而李太后在宫中也对万历帝严格管教,万历帝有时候不想读书,便被长时间罚跪。
李太后此举必然是为了培养儿子成才,她太想教育好儿子了,结果用力过猛,欲速则不达,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。
小孩子偶尔贪玩,却受到这样的惩罚,心情得不到片刻放松,内心的压抑可想而知。
万历帝每次在经筵听完儒臣讲课,李太后便让他在自己面前复述一遍。
每到上朝时,李太后五更便过来催促万历帝起床,令御前服侍的宫人扶起万历帝,洗脸后乘坐御辇而出。
五更大约是凌晨三点到五点,李太后真的是尽职尽责,精神可嘉。
在严加调教下,万历帝对李太后恭敬谨慎、唯命是从。
那些奉李太后之命随侍御前的宦官也对万历帝严加看管,这个孩子得不到片刻放松。
【李太后的法宝是“起居注”,每天派4名翰林文官随时待在万历的身边,记录一言一动。这就是监视孩子啊。除了起居注,还有一个叫冯保的太监,“帝初即位,冯保朝夕视起居,拥护提抱有力,小捍格,即以闻慈圣”,意思是“明神宗即位初期(十岁即位),大玩伴冯保早晚巡视他起居,明神宗稍微有差错,就马上报告她妈”。这种直升机型父母不一般,动用的力量是宠大的,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监视,孩子在这样严苛的环境成长,如果没有真正让他懂为什么要这样何做,而是强迫他必须这样做,那么必然是徒劳。这种不自由让人窒息。李太后的“起居注”在万历三十岁左右还产生过巨大作用,给李太后带来一次绝定性的胜利,李太后又一次否定了儿子的意见。
“争国本”是万历年间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,甚至对明朝末年的发展,产生重大影响。它的起因是这样的:万历皇帝年轻时,虽然已经结婚,但是没有孩子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临幸了一个宫女,而这个宫女生下了一个孩子,算是万历的长子,很多大臣提议立为太子(就是一月皇帝朱常洛,)。
但是,万历皇帝不想承认这个孩子,因为是偷偷临幸的,所以他想赖账。他想立郑贵妃的儿子福王,可以想像,贵妃的出身比那个宫女要好很多,从贤能与否的角度看福王比朱常洛更强。因为万历的皇后是没能生养儿子的,所以按照祖宗规矩在众多的庶子中要选身份最高贵的,而郑贵妃比宫女要高好几个等级,因此万历立福王为太子也合情合理,但是,当时的李太后有办法,她就是拿出来了起居注,上面清楚的记录着什么时间、什么地点,万历皇帝临幸的什么人。并斥责皇帝说她当年就是宫女,生了万历,难道她的地位卑贱吗?万历只好屈从了。】
【李太后将离开儿子的住所乾清宫,回到慈宁宫时,谕张居正:“我不能视皇帝朝夕,恐不若前者之向学、勤政,有累先帝托付。先生有师保之责,与诸臣异。其为我朝夕纳诲。”意思是“我不能朝夕看着皇帝,担心他不像以前那样求学、勤于政务,我有负他爸的嘱托。先生你有老师的职责,与其他的大臣不一样,你替我随时教诲他。”这段话就揭示出李太后心中是有很深的焦虑,很担心走后会出事,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对儿子的品德是没有信心,已经先行假定儿子是坏品德,不会自己向上发展,不时刻监视着就会出问题,就会不好学、懒惰。她带着儿子从小天不亮就起来,到陈皇后那儿请安,陈皇后见这孩子乖巧,是比较喜欢万历。而且十岁即位后,五点就要儿子起床去跟随老师学习,教导是非常严。她儿子至少在十岁是没有多大的问题的。理智的教育是充分相信孩子是有善心的,天性是有自然向上的力量,就像一颗幼苗自然会向着阳光生长,用正面、积极的眼光看看待孩子,会发现他身上越来越多闪光点。如果用负面、消极的眼光看待孩子,会挑出越来越多的钉子和沙子,就会更加担心。所以假定孩子是善的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】
少年天子偶尔冲动犯错,李太后便严厉重罚,丝毫不包庇。有一次,万历帝在宴会上多喝了几杯,令内侍唱新曲,新曲应该是言情一类,被正统视为靡靡之音,内侍说不会,也可能是敢唱,怕太后知道了被处罚,万历拔出剑来要刺他们,身边的人连忙劝解,万历帝笑着割了内侍的头发,以发代首。
李太后听闻后,立即派人去找张居正,让他上疏劝谏,并为万历帝起草罪己手诏,然后又让万历帝罚跪,历数他的过错,并威胁说可以取消他拉皇位,传给他的弟弟潞王,直到万历帝哭着保证改过才结束。
万历帝的内心对张居正十分忌惮,李太后于是时常拿张居正吓唬万历帝,这个十多岁的孩子压力山大,不仅失去了自信,也没有了安全感,战战兢兢,唯恐犯错。
万历帝十分尊敬张居正,直到成亲前仍是如此,他在意张居正的看法,希望得到张先生的认可。
有一天,万历帝特意穿着褪色的龙袍去见张居正,以表现自己的节俭。
“先生,这个袍子是什么颜色?”万历帝问。
“青色”,张居正回答。
“是紫色,穿久了褪色才变成这样”,万历帝说完,期待着张居正夸赞他俭朴。
没想到张居正却说:“既然容易褪色,那便少做几件”。
凡事过犹不及,过于严厉,无异于拔苗助长,李太后始终没有意识到张居正和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妥。
适当地称赞和鼓励对于孩子树立自信十分重要,李太后相信张居正会竭尽全力教授皇帝,她全力配合张居正严格调教皇帝,生怕小皇帝会犯错,只不过他们都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。
童年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,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。望子成龙,对孩子高标准、严要求时,别忘了让小家伙适当放松一下,鼓励他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,而不是一味地惩罚和严加约束。
【这网上另一篇文章的观点:“张居正意想不到的是,他的期待却好像落空了,正是年少时被条条框框无情的束缚,万历皇帝在失去管束后,马上变得肆无忌惮,创下了二十年不上朝的吉尼斯世界纪录。仿佛这一切都是对张居正有意的报复,又好似是对自己童年阴影的补偿。”
由李太后执导的,张居正、冯保参演的这出教育惨剧,有可怕的后果,网络上有这段:“张居正以为万历能明白他的苦心,但万历由于长年累月地被训斥,内心也在逐步变得扭曲。张居正活着,万历不敢有所动作,一旦张居正去世,万历的小心思就活了,开始伺机报复。张居正去世的四天后,言官就开始弹劾张居正的继任者,随后就开始对张居正本人进行弹劾,直到万历皇帝亲自确定张居正的罪状,派人查抄张居的家,流放其家属,并收回张居正生前皇帝所赐玺书和四代诰命,把一个改革功臣在一瞬间定罪成一个罪犯,这一切,只因为张居正的去世就迅速达成了。这一切幕后的推手就是万历。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去世后立即就拿掉了张居正推荐的接班人,同时把张居正提拔的官员一律打压,想要清除张居正对朝廷的影响力。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对待其家人是极其残酷的,在定罪之后,立即通知当地政府封了张居正的家,等到朝廷派出的抄家工作组来到张居正家里时,有十多人饿死,生病的,也有不少人,然后又是严刑拷打。大儿子被打得受不了,在诬陷两个长期相处的家族受贿三十万两的状子上签字后上吊自杀(那两家因此也遭受灭顶之灾),二儿子投井自杀被救起,后流放边疆。”
万历在动张居正家族之前就关押的冯保,并抄了家,得巨额钱财。教育铁三角就已经垮了两个,这时再来看李太后这个导演在做什么呢?史书记载,归依佛门,整日青灯古佛,不再过问政事,世称“九连菩萨”。此时的她见到这两人的惨剧,觉得自己还是闭嘴为好,她虽有心,但是无力,是不敢管了,否则性命难保。这样,万历就彻底自由了,按着老母预先的预设的消极模式发展了(也可以说是完全逆反,按照教育目标的反方向发展),不上朝,不批阅奏折,沉溺酒色财气,达到三十年之久,大大加速的明朝的衰亡。这是一次彻底失败的教育,人性中的恶被激发出来了。
补充:《二十四史。张居正传》中有:“乾清小珰孙海、客用等导上游戏,皆爱幸。慈圣使保捕海、用,杖而逐之。居正复条其党罪恶,请斥逐,而令司礼及诸内侍自陈,上裁去留。因劝帝戒游宴以重起居,专精神以广圣嗣,节赏赉以省浮费,却珍玩以端好尚,亲万几以明庶政,勤讲学以资治理。帝迫于太后,不得已,皆报可,而心颇嗛保、居正矣”。翻译说得较为隐晦“乾清宫中少年男太监孙海、客用等人引导皇上玩耍,都获得明神宗宠爱。”事件发生在神宗即位到张居正死之前,应该是万历10岁到20岁,而且年龄更小的一些时候,这说明性刚成熟的万历的性取向是同性,很可能不是传中所说小太监诱导皇上,而是皇上主动恋爱。万历的同性恋倾向成因比较复杂,可能是身边多数是女性,养于深宫妇人之手,再加上父亲相信二龙不相见的理念,很少到他们母子哪儿去,万历生长的环境缺少可供模仿的成年男性。也可能对生母的严厉、粗暴极为反感,认为从女人哪里得不到安全感,相反同龄男孩能还给他安全感。所以这段对孙海、客用等的感情比较深厚,类似于初恋吧。而他的生母是如何处理的呢?李太后心中想的是“骇人听闻,同性恋!”她的力量是惊人的,她同张居正一起,简单粗暴处理这事儿,先肉体杖责这些小太监,然后驱逐,物理上分开了他们。再就是张居正写控状,我估计也是满朝皆知了,毫不顾惜万历的自尊。命令皇帝要“戒游宴以重起居”万历也是相当于被迫像学生写给老师保证书一样,认可了。这种做法不符合教育学、心理学,教育者应该分析同性恋的成因,甚至应该理解、宽容一定程度的同性恋爱,事实上万历也不是完全的同性恋,他是双性恋,只是更偏向同性。李太后应该与万历讲一些道理,如同性恋不利用生育后代,皇朝没有储君等等,而不是一味蛮力打压。而结果呢,这一压制不但没能解除万历的同性恋,反而在父母管不着后,更加得到加强。而且也让万历对长辈怀恨在心,引发后来对张居正的疯狂报复。也让万历的性格变得容易情绪化,小孩子似的赌气。
张居正死后,冯保和张的家族遭报复是万历十年左右,之后万历宠爱“十俊”,是少年时期没有达成的愿望的补偿。《枣林杂俎》说:“神宗幸爱小珰孙海、客用等,夜游别宫。在万历十七年以后,就耽觞酌十昼十夜(连喝十天十夜的酒),宠“十勘”,即十个俊美的小太监。《万历野获篇》云:今上壬午癸未以后,选垂髫内臣之慧且丽者十余曹,给事御前,或承恩与上同卧起,内廷皆目之为十俊,其时又有一缇帅,为穆庙初元元宰之曾孙,年少美丰姿,扈上驾幸天寿山,中途递顿,亦荷董圣卿之宠,每为同官讪笑,辄惭恧避去。”“递顿”,驿意为驿站歇息。】